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受国家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受到抑制,轻工行业对外贸易结构显现新的变化,其中,塑料制品出口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海关统计表明,1-7月,我国塑料进口增长7.4%。业内人士据此表示,塑料制品出口增速的回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贸易摩擦,改变产业为人做嫁衣的现状。
行业“阵痛”加剧
从去年开始,国家对塑料制品出口频频念起“紧箍咒”。从2006年9月15日国家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到今年7月1日又将出口退税率下调至5%,再到7月23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将塑料制品列入新增加工贸易限制类出口目录,不难看出,国家政策调控的意图非常明确:限制塑料制品大量出口。
2006年,塑料制品出口总额为202.88亿美元,按5%的出口退税率计算,一年将减少12.17亿美元的退税收入,约占塑料行业全年利润总额的35%。而新增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共计1853个10位商品税号,其中塑料原料及制品的税号150个。与此前公布的目录相比,除了为限制商品数量上增加了140种,限制方式也从进口变为出口。数据显示,同期涉及新增限制类目录的塑料制品出口18.9亿美元,占同期广东加工贸易项目下塑料制品出口总值的99%。
作为塑料制品加工的全球基地,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国内拥有塑料加工企业9万家。由于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等成本优势,我国塑料制品出口一度呈现旺盛局面。2006年,我国塑料制品出口量超过1200万吨,出口额超过160亿美元;2007年1—6月,塑料制品出口额达10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67%。然而,我国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企业只有9000家,其中,不少企业以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为主,而一些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较低,多年来依靠价格“低端路线”维持市场份额。这已成为我国塑料制品加工产业发展的掣肘。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会长李国俊表示,受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目前塑料加工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不少企业已减少相关商品的出口,一些管理不善、产品低端、经营困难的企业甚至可能会因此倒闭或面临转型。
为他人做嫁衣后患无穷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经济中占据相当比例,但却一直是“为他人做嫁衣”。塑料制品加工业也不例外。
据了解,我国塑料原料一直产不足需,目前对外依存度超过43%。但是从2001年至今,我国塑料制品出口年均增幅超过13%,出口额年均增幅超过25%。以2006年广东塑料制品出口为例,当年广东出口塑料制品均价为1546美元/吨,同比上涨14.5%,同期塑料原料价格同比却大大超过30%。巨大的出口额和贸易顺差,并不能掩盖以量取胜和以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事实。
“高速发展的塑料制品出口包含着相当大的水分,原因之一就是加工贸易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广东一家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企业只收取加工费,所以从事加工贸易的塑料企业利润并不高,赚取的外汇也很少。
目前,国内企业自行生产的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塑料制品中,大量产品是贴牌加工,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为三资企业所拥有,大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而不是企业自主发明创造的。
以我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为例。近年我国塑料制品对美出口增长较快,对美塑料制品出口增速和市场份额均持续扩大。但从美国塑料制品的进口结构来看,美国从欧洲进口的塑料制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如医疗塑料用品、复杂的塑料电气配件等;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塑料制品主要是塑料玩具、耐用塑料消费品等低附加值产品,数量大,但价格低。与此同时,一些美国塑料加工企业时常指责这些低价塑料制品对他们的产品在美国本土的销售造成冲击,屡屡向美国政府申请反倾销调查。
2005年4月8日,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印度等国的PS及部分制品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从2006年8月30日起,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泰国的塑料袋实施为期5年的反倾销措施;2007年7月19日,美国商务部发出通知,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复合编织袋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提高附加值是发展方向
面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出口形势的进一步严峻,目前国内一些塑料制品生产企业正在通过技术投入、科技攻关,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
业内人士表示,优化塑料加工贸易,关键是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瞄准具有自主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仍以美国塑料市场为例。在美国,用于汽车车身零件、计算机硬件、家电器具外壳和电路板的塑料模具组件的市场潜力很大,这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应加快引进和使用先进设备,开发和研制中高档塑料制品。与此同时,随着饮料、食品、药品、洗涤用品、化妆品的迅速发展,其对塑料制品有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人们可以看到,摆脱以量取胜,为他人做嫁衣的出口模式已开始在国内塑料制品加工业广泛实施。我国塑料制品加工贸易正在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塑料制品加工业也将在经历“阵痛”之后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