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基地(以亚洲为主)应该怎样采购模具?这是一个虽老尤新的话题。尤其是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的中国,这个问题更加令人头疼。
在中国拥有工厂的模具用户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提高在当地的采购率,所以希望模具厂商也能进入当地。但是,模具厂商大多为小企业,资金、人员都无法满足需求,而且模具还有与设备产业相关的一面,即使中国的人工费低于日本,模具厂商的获益也赶不上模具用户(产品厂商和部件厂商)。其他的原因还有很多,对于模具厂商来说,条件比产品厂商和部件厂商更为不利。
于是,模具用户开始从中资的当地模具厂商采购模具,对当地厂商的评价各有不同。笔者最近采访的一位经营者已经基本放弃了从中国当地厂商的采购。也有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中国厂商非常值得期待(该厂商预定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基地)。
截然相反的评价源于模具用户对质量要求的差别。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桥本久义粗略地估计,中国模具厂商的产品与日资模具厂商相比是“1/3的成本,1/2的质量”。也就是说,根据质量要求的不同,一部分用户会满足于“1/3的成本,1/2的质量”,另一部分则不会。能否满足“1/2的质量”虽然是关键,但是只要有技术,这应该不构成问题,重要的是区别使用。
因此桥本认为,对于那些无法满足的需求,即使是出自中国市场,也会流向日本(来购买日本制造模具),但日本的模具厂商却没有那么乐观。这是因为,进入中国的模具用户出现了内制模具的趋势。
日本模具工业会常务理事中里荣在近期模具用户内制模具的趋势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需认真对待的程度”。模具用户自己制造的原因很单纯:日本模具厂商不去中国,中国的当地模具厂商又不能完全依靠,那就只有自己造了。
听到这里,笔者想起来不久前在“模具技术人员会议2007”上发表的丰田汽车的措施(参阅本站报道)。刨除实现时期不提,笔者从中感受到了丰田对自己制造的强烈意志。丰田的目标是建立能够实现全球同步、同样、同质生产全球战略车的体制,因此此类措施不可或缺,而且从同样在会议上做了发表的本田的措施(参阅本站报道)、以及收购IGARIMOLD(现在的佳能模具)的佳能做法上也能看出相同的志向。
但是,内制模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采用的战略。这是因为,通过上世纪1990年代的裁员,很多企业都失去了用于模具内制模具的人员、设备和技术。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内制模具虽然好,但坚持下去却非常困难。而且模具的忙闲波动很大,无法直接带来利润。只有做好了这种准备的企业,才能采用内制模具的战略,而且无法确保成功。看来,海外基地的模具采购今后仍将是重要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