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市场动态

对华南模具市场的理性思考

2007-06-252
 “很多关键技术的开发手段、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工艺的沉淀积累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却始终没有跟上来,我们依然游离于主流产业链的外面。”——杨国华
   广东工业的蓬勃发展,迫切要求模具制造业加快发展步伐,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华南地区的模具工业的发展在专业化程度、标准化程度、品牌影响力方面与日俱增。然而,在鲜花和光环的背后,似乎又隐藏着一些遗憾:很多关键技术的开发手段、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工艺的沉淀积累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却始终没有跟上来,模具企业依然游离于主流产业链的外面。那么如何走一条有效、快速的发展道路?如何建立地区模具工业优势效应?如何应对国外模具企业的挑战和冲击,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广东模协和本刊关注的焦点。
   时值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机械及模具工业展览会召开前夕,本刊走进了广东省模具工业协会,身兼广东广电林仕豪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该协会会长杨国华先生就汽车模具的发展、华南模具市场的发展为我们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对当下时兴的模具城热和建立模具企业预警机制谈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对关注华南模具市场的人们带来益处。

广东是全国第三个汽车制造基地
   据悉, 2006 年中国汽车市场再度呈现较快增长势头,产销量分别达到 727.97 万辆和 721.60 万辆,同比增长 27.32 %和 25.13 %。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为汽车模具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也带动了汽车模具的较大增长。近几年,汽车模具企业在技术力量、设备配制和生产能力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汽车的生产制作工艺也有了较大发展,对冲压工序通过造型, CAE 有限元分析,模拟冲压过程,缩短了模具的制造、试模周期,降低了成本,加快了汽车新车型的面市。
   “但是,各个地区汽车模具的发展情况却有很大不同,就华南地区来说,汽车冲压模具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汽车车身覆盖件模具几乎为零,汽车塑料模具的普及面也落后于华东地区。”杨总说道。广东是继上海、长春之后发展起来的、全国第三个汽车制造基地,未来的广东地区将形成以日系丰田、本田、日产以及韩国现代为代表的汽车业,并与以别克、大众等欧美车系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成为世界两大主流汽车流派在中国的代表地区。此外,随着目前日系、韩系汽车扎推广州,日系、韩系的汽车零部件和模具企业也相继转移到广东,这将会对华南地区的汽车模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他们的发展、经营和管理及各自业已形成的产业链和相关标准也将直接影响华南地区为其配套服务的汽车零部件及其模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模具总体水平落后于华东地区
   近年来,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代表的大型冲压模具的制造技术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大模具厂已具备了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 200 万左右工时的能力,新涌现的普什模具有限公司、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哈尔滨哈飞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跃进汽车集团南京模具装备有限公司、上海千缘汽车车身模具有限公司等 20 多家汽车覆盖件模具企业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客观上带动了国内汽车模具的发展。
   “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本身基础好,象一汽、二汽、天汽模具本身资源比较雄厚,同时国家对其投入力度也比较大;二是一个车型冲压模具量大值高,能够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同时又具有带件生产的优势,形成模具产品的相互推动促进作用。”杨总详细地为我们分析道。单就华南地区来说,汽车产业属于后起产业,起步落后于长春一汽、上海大众,因此,国产化推进步伐缓慢,再加之徘徊在汽车模具和家电模具之间,转型的决心不彻底,结果造成汽车冲压模具非常薄弱,处于劣势地位。
   而另一方面,汽车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的专业化程度却发展缓慢。就一个车型来说,塑料模具占的比例少,因此,受主观能力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个企业很难同时占有不用企业、不同车型的模具。同时,塑料模具量少值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冲压模具,造成自身制造周期不长但实际周期却很长,导致资金放大、成本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想涉足此领域的民营企业因资金问题而望而生畏,结果造成这类模具专业化程度很难形成和取得发展。就华南地区来说,虽然广电林仕豪的汽车塑料模具、广东型腔模具厂的汽车压铸模具、巨轮和天阳公司的汽车轮胎橡胶模具在全国的专业汽车模具中占有优势,广州本田也从 1997 年落户于广东,至今已有 10 年的发展,但是普及面仍然较低,总体仍落后于华东地区。

广东模具企业尚未形成相互配合的产业链
   华东地区是中国模具市场的主要集中地区之一,而江浙及上海一带又是汽车工业相对发达、比较集中的地区,当模具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发挥群体优势、集群效益和更好地开展专业化协作,模具产业园或者模具城应运而生,以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扩大产业集聚,形成新型企业群体的产业链,进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模具企业与相关配套企业间的协作关系进一步加强,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相互配合、互惠互利的产业链,例如浙江模具。在此形势下,各地纷纷效仿,掀起建设模具城热,针对这种现象,杨总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看法,表示协会要引导企业正确看待、理性对待模具城热,做好规划比简单引资、投资更重要,尤其要注意兴建模具城须具备的一些条件,例如当地及周边地区有此市场需求,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模具企业数量、生产模具的规模和水平都达到一定程度,有一定的资金保证,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模具城的建设有足够的支持与重视等,切忌随意乱建、滥建。同时,模具城建成后,还要做好恰当的市场、产品、服务定位,特别要注意发挥行业协会在模具城建设、规划和发展方面的作用。
   相对于长江三角洲的后发优势,位于珠三角地区的华南具有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广东是中国最主要的模具市场,而且还是中国最大的模具出口与进口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模具产值的 40 %来自于广东,而且模具加工设备的数控化率及设备性能、模具加工工艺、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华南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很多模具企业大多借鉴日本、台湾或者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模式,在模具的制造管理理念、制作方式上受其影响较大,且很多模具企业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相互配合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无法象浙江模具那样形成相互配合的产业链,无法发挥集群效应和规模效益,从而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模具企业的发展。
   此外,作为中国模协和广东模协的重要领导人,杨总提出模具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模具企业和当地模具发展的机构,要引导企业间有序合作,而非工序间的简单合作,引导企业差异化竞争,而非同质竞争。

人才和技术的积累是解决问题的首要
   汽车产业在国外的发展已近百年,汽车模具产业也相当发达,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汽车模具在整个模具产业中占有 50 %左右的份额。而在国内,汽车产业的真正发展也只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且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模具产品服务于汽车制造业,“国内汽车模具的发展急需人才和技术的积累。”杨总强调道。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很多关键技术的开发手段、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工艺的沉淀积累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却始终没有掌握。国外的先进模具已经在质量的基础上追求速度,而中国的模具企业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却普遍忽视了质量,部分企业也尝试重视质量,但速度却差强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杨总表示。
   技术管理方面。很多国内模具企业对数控设备、软件以及厂房的投资也很大,技术、管理软件拥有的数量和配置也都不差,但是许多高精尖的设备利用率不高,二次开发能力弱,处于功能上的浪费和闲置。很多设备已经磨损残缺,机械性能也亦下降,但其深层的功能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很多企业高速机当低速机使用、精密机当开粗使用、自动当手动使用以及复合功能当单一功能使用等。另一方面,国内很多模具企业单纯模仿别人的结构或设计图纸,却没有从中吸收其精髓,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图纸改动时,国内模具企业却一味照抄照搬,结果做出来的效果始终无法满足要求。

   人才方面。在模具人才紧缺的形势下,全国各地的模具人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模具人才紧缺的现象得到一定缓解,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模具人才急功近利、浮躁,追求表面的东西,不愿意吃亏吃苦,不能踏实、认真钻研,以致于专业学习非常零碎而没有系统地掌握。另一方面,优秀模具人才随意跳槽,模具企业乱挖人才,扰乱了模具人才市场秩序,也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没有专业化就不可能积累,没有积累就不能创新,最终也将阻碍模具企业的发展。”杨总语重心长地说。

建立预警机制可助模具企业发展
   当前,很多模具企业过于追求企业规模,“贪大求洋”,竞争无序,模具人才市场无序混乱,基于此,有人曾提出“建立模具企业预警机制”。杨总表示此提议非常好,“但是更延伸一点,建立预警机制不仅仅限于模具企业,也包括与模具企业相关的所有企业。”杨总说道,而另一方面,在当前模具人才短缺、模具企业受制于人才的状况下,预警机制的建立尚未得到众多模具企业的重视。因此,杨总建议:“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尤其重要,模具企业的领导人应该紧跟其服务的产业的发展动态、国家的政策导向做出预期的判断,从而及时调整企业的策略加以应对,否则一旦出现危机,模具企业将会出现滞后反应,导致错失调整的机会。”
   采访最后,谈到对中国模具发展的看法,杨总说道,中国模具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实力,中国的模具企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人勤劳、聪明、学习能力很强,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中国的模具制造将会持续向前发展,中国模具的性价比良好,世界模具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必然会进一步加快,但是要追求更快、更高的发展,中国的模具界必须清醒意识到这种比较优势是短期的,中国模具的发展很多仅限于量上的突破,而在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上与其他制造业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进步,其模具制造业也在发展,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低劳动力成本,那么这种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因此,国家提出的创新思想对模具企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模具企业必须走自主创新、有突破的发展道路。

  • 举报
关闭
同类资讯头条
  • 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