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钢材综合环比指数升降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
本报讯 据商务部重要生产资料监测数据测算,一季度全国钢材综合环比指数升降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如此剧烈的价格震荡,主要是因为五大因素在我国钢材市场上相互博弈所致。
——国内产能迅速膨胀加大市场压力。进入本世纪后,我国钢材产能迅速膨胀,导致了钢材产量(含生产中的重复计算,下同)的持续大幅度增长。据统计,2006年全国钢材产量达到46685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2.6倍,增加量为33539万吨。进入2007年以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今年一季度全国钢材产量1263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6.2%,增幅又提高了4.5个百分点。如果按照一季度的产量水平测算,全年钢材产量将达到5亿吨,几乎占据全球产量的半壁河山。
我国钢材产能的迅速膨胀,明显超出了同期国内需求的消化能力,被迫向境外市场寻求生存空间,仅仅几年时间,就已完成了由世界最大的钢铁进口国向全球头号出口国家的转变。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出口钢材141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出口钢坯17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8.1%。由于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背离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为此有关部门相继实施了一些调控举措,并且不排除出台更为严厉措施的可能性,如加征出口关税、实行配额管理等,一直到钢材出口回落到正常水平为止。监测数据表明,2006年和今年一季度,我国钢铁新增产量的60%以上都是通过出口所消化的。因此,在更为严厉的抑制出口措施影响下,今后钢材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逐步显现,更多地转化为国内行情压力。
——人民币升值降低进口成本。从2005年7月份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5%左右。由于我国外贸的巨大顺差、一些“热钱”的进入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预计一段时期内人民币还将保持其升值态势。人民币的继续升值,将相应降低我国铁矿石、废钢、燃料油等原材料的进口成本,也会降低成品钢材的进口成本,降低国际海运费用,从而对国内钢材行情将产生一定的利空影响。
——地缘政治的变化支撑钢价高位运行。在国内产能集中释放,出口受阻,供求关系趋向宽松,逐步加大市场压力的同时,世界地缘政治的变化却一直支撑着全球商品行情,当然也包括钢铁行情的高位运行,对其大幅反弹提供了很好的利多题材。在这种情况下,钢铁后市行情还将波动扬升。
——我国钢铁行业进入了生产成本的快速增长期。近些年来,国内煤炭、燃料油、矿石、废钢、电力和运输费用等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为了避免出现经济过热,国家相继提高了银行贷款利息;甚至一向充裕的劳动力也出现了用工偏紧、工资上升的情况。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生产成本快速增长时期。由于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钢铁行业还将面临区别对待政策:如取消电力优惠、提高排污费用、增加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占用费等。受其影响,今后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将有较多增加,从而抬高了钢铁产品价格的成本基础。
——流动性过剩推波助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各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积聚了一大批投机资金。这类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逐利性与活跃性。当钢材市场升温,价格上涨时,大量“热钱”涌入,钢材经营者明显增多;“买涨不买落”的囤积行为更使得流通库存急剧膨胀,大量吸收社会资源,将其“缺口溢价”推向极致。而当钢材市场降温,价格行情进入下行通道后,一些钢材经营者又转入恐慌性抛售,甚至盘点清库撤离钢材市场,从而导致一段时期内市场货源严重过剩,压迫价格到合理价位以下。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上述五大因素的存在和相互博弈,并交替成为不同时期的主导因素,才引发了钢材行情较为剧烈的价格升降。由于今后一段时期内上述因素的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我国钢材后市还将以大幅震荡为主调。下半年国家防范经济过热措施的继续出台,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新开工项目减少、收紧银根、出口关税新政、人民币升值等措施相继发挥效用,利空因素影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排除国际因素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下半年的钢材行情将在波动中向下调整,进入四季度后这一趋势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