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市场动态

税收杠杆倾向外企,国产机床展翅难高飞

2006-01-091
这是位于北京的我国机床行业的一家知名企业。“企业的目标在高端机床产品市场上。我们不想介入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低端市场。”记者清晰地记得,企业的一位高管说这番话时,充满自信。
  然而据记者所知,今年7月份,这家机床企业的一次市场行动遭遇到了不大不小的“挫折”。在某集团技术改造的招标中,他们携5台卧式加工中心前往投标,欲凭借其本土优势同参与竞标的另外7家国外公司一决高下,结果却铩羽而归。这位高管在回答记者对此结果的询问时,语气颇显沉重:“在价格上我们不占优。”
  在北京这家机床企业采访时,记者见到了这种型号为MAR-630H的加工中心。灰白色的机身显得异常素雅,两个自动交换工作台可轮流工作。这样的加工中心属高档产品。
  不是说中国本土企业有成本优势吗,北京这家机床企业的产品价格为何却“不占优”呢?
  如果稍加研究一下国家有关鼓励进口的政策,便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某些特定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口高技术设备可以享受减免税的优惠。
  一位长期从事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工作的专家甚至给记者精确算出,像某集团这样的技改项目,进口国外机床,关税和增值税两方面所得到的优惠加起来可达到产品到岸价的28.4%!
  由于此前两家企业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招标结束后,某集团负责人对北京这家机床企业的人说,对不起了,这次我们办的是免税。以后我们还会买你们的机床。
  税收杠杆向国外企业倾斜
  虽然购买国外同类机床价格要比国产机床高不少,但如果能办下“减免税”,国内招标企业既买了价格更高的国外机床,而实际支出还会比买国产机床低,何乐而不为?而能办“减免税”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进口单价在200万美元以上的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全部为国有企业进口。
  其实,机床进口的主力军还不是国内企业,而是外商投资企业。按照现行政策,外商在中国投资,带进来的进口设备可免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2005年进口机床构成的分析表明,外商以投资进口的机床占中国机床进口的60%,且主要是中低档机床。
  由此不难看出,国内企业也好,国外企业也好,进口机床唱主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税收。在税收杠杆的作用下,市场的天平必然倾向国外机床制造商。
  国民待遇原则是WTO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在中国机床市场上,享受着超国民待遇的是国外机床制造商。
  外商在中国大陆享受超国民待遇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土地使用上,外商曾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批下土地。而中国的企业征一片土地,却未必便宜。记者了解到,某外资公司在浙江萧山征用土地,地方政府只象征性地收了点钱。“为什么不把这个政策给中国的企业、给中国的民营企业呢?”一位知情人士不平地说。
  实际上,世界经济活动的另外一些基本游戏规则在中国机床市场上也走了形,招标活动便是其中一例。
  例如世界银行就有明确规定,其贷款项目的标书不允许有任何的排他性。但是国内一些项目的标书,几乎全是排他的,指定某某部件要用某某公司的等等。就连在中国市场有一定经验的国外公司也已“入乡随俗”。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欧洲某著名数控系统生产公司,只要一听说中国哪个企业要招标购买机床,就去做这个企业的工作:数控系统要配我的。而且,很多工作并不自己直接出面,而是通过中间商来进行。这样一来,就顺利地规避了在它本国国内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
  跨国公司还有一个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购买它的设备可以出国。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做生意已经变得越发精明:买我的设备,可以免费让你出国考察一趟,而且不只给一个名额,是一批名额。只要采购我一批设备,我就让你们头头脑脑一大批人到国外转一圈。购买设备,出国考察,属于正常的商业活动,算不上什么行贿受贿,双方自然都有了默契。
  采购员买国产设备怕担责任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承认,过去我们曾经片面强调使用国产设备,因而忽视了质量和服务。但他同时表示,那已是过去的事,具体讲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发生的事情。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机床工业连续多年快速发展,机床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不断提高。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以高速、精密、智能、复合为方向,开发了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高速精密数控机床等多项新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如沈阳机床(集团)公司和大连机床集团公司,年销售额已进入世界机床企业前15名。现在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产品水平,中国机床工具行业都不能与七八年前同日而语。
  “但是我们去搞用户调研时,给我们看的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那些产品,并被告知,哪哪儿不好使。”吴柏林说,真正拿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以后的产品说问题的,还没有或者很少。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高级顾问丁雪生的分析也佐证了吴柏林的说法。丁雪生说,2000年以前,在国产化的氛
  • 举报
关闭
同类资讯头条
  • 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