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市场动态

我国巨大的市场成为自身发展绊脚石

2005-06-202
澳大利亚的矿业生产本来已开始萎缩,中国市场的兴起才使其重现活力。随着一些新合约的签署,澳方矿业公司占有中国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本来,必和必拓在市场前景堪忧的形势下,应该拿着矿石找市场。但是,中国的巨大市场不但没有成为自身谈判的条件,反而被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所利用,成为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大幅提升铁矿石价格的筹码。

  澳大利亚与中国进行大型的铁矿石贸易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
  
  1987年,力拓矿业集团的哈默斯利铁矿公司与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当时为中国钢铁工贸集团公司)签订30年合约,合资开采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皮尔巴拉地区的恰那铁矿。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投资4.2亿澳元(当时合3.26亿美元),占股40%,哈默斯利铁矿公司占股60%。合同规定,哈默斯利铁矿公司每年向中方合作伙伴提供1000万吨铁矿砂。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使其对钢铁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增加,澳大利亚矿业公司与中国钢铁公司之间陆续签署了一系列长期合同。
  
  2002年6月,宝钢集团与哈默斯利铁矿公司签署20年合作协议,投资1.2亿澳元成立宝瑞吉矿山公司,在西澳大利亚州帕拉布杜地区合资开采铁矿。宝钢集团占46%股份。
  
  2004年9月,武汉钢铁公司、唐山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和沙州钢铁公司与必和必拓公司签署合约,在西澳大利亚州开采威拉拉合营铁矿。合约规定,在25年合同期内,合营铁矿每年向中方4家钢铁公司供应1200万吨铁矿石。
  
  10月,武汉钢铁公司与澳大利亚国际矿业公司签署25年长期供应合同谅解备忘录。合同期内,澳国际矿业公司负责向武钢供应500万吨富集铁矿和700万吨球团矿。
  
  同月,澳大利亚福特斯科(FMG)矿业公司分别与河北文丰钢铁公司、江苏丰立集团公司签署了20年期的铁矿石生产和供应合约。待这些合约都开始执行后,澳大利亚对中国铁矿石的出口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翻番,牢牢占领中国钢铁市场的霸主地位。
  
  中澳两国矿业公司和钢铁公司之间的贸易逐年扩大,合作也随之加强。但是,双方的铁矿石贸易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怪圈。
  
  澳大利亚的矿业生产本来已开始萎缩,中国市场的兴起才使其重现活力。当地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的需求救了澳大利亚矿业。随着一些新合约的签署,澳方矿业公司占有中国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的巨大市场不但没有成为自身谈判的条件,反而被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所利用,成为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大幅提升铁矿石价格的筹码。
  
  2004年,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铁矿石合同价比上一年提高近19%。根据有关方面原先的大胆估计,2005年的涨价幅度将超过20%。
  
  没料到今年年初,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和日本新日铁公司达成今年的铁矿石价格协议,涨幅为71.5%。这个价格已经令买方难以接受,但必和必拓公司觉得仍有利润可进一步榨取,提出每吨再加12澳元左右,即涨幅为105%。
  
  必和必拓要价苛刻有很多原因和理由,主要有表面理由和深层原因。
  
  表面理由是,必和必拓强调北亚市场从巴西购买铁矿石运程远,运费高,而从澳大利亚购买铁矿石运程要近得多,相应费用也要低很多。节约下来的费用应该买卖双方分享,认为将涨幅定在105%上是合理的。
  
  深层原因是,近几年,中国公司除了与必和必拓、力拓等矿业公司签署了一个又一个合约外,每年还有几十家公司蜂拥而至,来到澳大利亚矿业市场洽谈铁矿石买卖。甚至少数与矿业毫无关系的信息公司等也觉得做铁矿石买卖有利可图,找上门来与必和必拓或其他矿业公司谈生意。为了做成买卖,一些公司在澳方苛刻的价格条件下,还不断做出让步。
  
  在中国公司不顾要价高低,捧着巨大市场求人的情况下,必和必拓自然不会送上门的钱不赚。另外,西方媒体大势宣扬中国是“饥饿的龙”,再加上某些中国公司给人一种饥不择食的印象,必和必拓认定中国公司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只要拿到东西(合同),什么价格都能接受。
  
  不过,这一次必和必拓没能如愿以偿。中国各大公司对过高的价格要求有了共识,协调一致,不予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必和必拓只得于本月13日宣布,放弃不合理的价格要求,接受71.5%的涨幅。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维尔在3月8日访华前说,铁矿石价格暴涨主要是受市场需求的刺激。霍华德总理在此次接受采访时也强调,政府只在框架上对企业进行指导,价格问题完全由市场决定。
  
  这些说法无可挑剔。道理虽然如此,但持有市场者如何利用手中的市场也大有讲究。必和必拓不但用足了自己的市场,而且把中国的大市场拿来为其所用。本来,必和必拓在市场前景堪忧的形势下,应该拿着矿石找市场。中国可以把市场摆在那里,等待他人上门来推销产品。
  
  结果,一切都反其道而行之,必和必拓反而把中国巨大的市场拿来当成自己讨价还价的筹码。它敢于大胆提出更高要价正说明它在充分利用市场。必和必拓的要价最终失败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公司开始学会
  • 举报
关闭
同类资讯头条
  • 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