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商业报告

汽车零部件新政推迟实施

2006-10-103
去年4月开始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即业界所称的“零部件新政”意外发生变动。昨天,海关总署和商务部均在网站挂出公告,宣布将“限制假国产”的标准推至2008年7月1日实施,这将比原定实施时间推迟两年。这意味着中国与欧美的汽车零部件争端将得到暂时缓解。
“重型武器”推迟使用

《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从去年4月开始实施,目的在于规范零部件的进口行为。《办法》中规定了构成整车特征的三个标准,一旦达到这三个标准,进口“零部件”将按照整车标准课以更高税率。

这三条标准是:一、进口全散件或半散件组装汽车的;二、进口车身(含驾驶室)、发动机两大总成装车的,或进口车身和发动机两大总成之一及其他3个总成以上装车的,进口除车身和发动机两大总成以外其它5个总成以上装车的;三、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格的60%及以上的。

前两个标准已于去年实施,第三个标准原定于今年7月1日开始生效。昨天的公告却将其生效日期推后了两年。

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的公告称:“原定于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有关整车特征的进口价格百分比界定标准以及有关汽车总成(系统)特征的A、B类关键件的区分标准,推迟到2008年7月1日实施。”

这两个标准是管理办法中发布的,是管理办法中的关键内容。《办法》规定,对大于等于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视同整车,从2006年7月开始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目前中国对进口汽车部件征收10%的关税,但如果价值超过整车的60%后,税率就将调升至25%左右。

长期以来,一些外国汽车企业打着“国产”的旗号,大量进口零部件到国内组装,从而却逃避整装车的高额税率,以貌似国产的进口整车享受零部件进口的低税率,因此“60%”的规定被视为防止其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变相逃税的重型武器。

规定出台后,欧盟反应强烈,称这样的规定实际上等于变相规定了零部件国产化的比例。2006年3月30日,欧盟、美国常驻WTO代表团大使分别致函中国常驻WTO代表团的孙振宇大使,就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措施在WTO提起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4月7日,孙振宇大使分别致函欧盟、美国驻WTO代表团大使,表示中国接受欧盟、美国对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政策的磋商请求。

昨天的公告是以海关总署、商务部、财政部和发改委的名义发出的,在公告中,4部委均未对推迟原因进行解释。商务部产业司进口处表示,此事由海关总署牵头,商务部不方便解释。海关总署关税司相关整车处表示,这个事情目前比较敏感无法接受采访。

国际巨头还可喘息两年

推迟实施,等于在2008年7月之前,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仍然可以以零部件组装的方式实现“国产”,享受零部件仅为10%的关税。可以降低国产成本,不用劳师动众推行更大规模的本土零部件采购。

“这是政策的松动。等于欧美厂商有了两年缓冲期,也就是过渡期。”独立分析师钟师如此评价。这两年的缓冲时间正是这些巨头,去年及今年年初上下游说,并推动欧美与国内主管部门交涉的结果。

“现在推迟两年就给我们更充裕的时间。对于宝马有积极的影响。”宝马北京代表处公关经理马庆生表示。但他强调,即使不推迟,宝马也会按照中国主管部门的要求,提高国产化率,在保证全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继续推行本土采购。他说:“事实上,国内零部件工业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非常有希望达到我们的标准。”

宝马的“本土化”动作也代表了奔驰、凯迪拉克和沃尔沃等豪华车的走向。事实上,缓冲期的意义在于一边安心通过零部件组装实现国产,保持国内份额,另一边可以有时间加紧培养本土零部件供应商,以便追上国产化广受好评的奥迪。

有资料显示,2006年宝马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金额将从去年的8.7亿元提高到30亿元,供应商将从45家扩展到83家。到2008年,戴克在中国的

--------------------------------------------------------------------------------
零部件采购金额预计将达到8.4亿美元,比目前增加7亿美元。

拥有奔驰的戴克公司的公关部表示,目前正在评估这个政策变化给公司业务开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戴克在华合资公司——北京奔驰媒体关系经理阮建伟强调,公司正在研究政策。

对于有数款车型暂停国产的凯迪拉克来说,效果可能更加明显。今年5月,由于零部件政策问题,上海通用停产三款凯迪拉克,取而代之进入中国市场的是三款进口车。这个局面可能因为政策松动而变化,“年底新的凯迪拉克车型STS将进行国产。”昨天上海通用郭凤兰透露。

博弈双方相互妥协

与主管部门的谨慎和低调不同的是,汽车业界对三大标准实施时间的推迟讨论得相当热烈。“表面上看似乎是中国做出让步,依我看,博弈双方都做了妥协。”北京WTO事务中心副主任尧秋根一直跟踪关注由此引发的中国与欧美的零部件争端。

“两个因素促成这个政策推迟,一是这个标准实施后效果并不很好,很多国外企业采取技术手段绕过政策,企业已经把这个政策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中欧、中
  • 举报
关闭
同类资讯头条
  • 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