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商业报告

这个台州人把拆解业做大了

2006-05-182
“我是一个很低调的人,”穿着一件棉夹克的丁国培说:“我希望我的企业也低调一点。”这句话的潜台词十分明白,他不希望媒体上出现任何干扰这个行业正常运行的声音,何况,今年可能是他的公司飞速发展的关键时刻。
    作为台州拆解行业的老大,路桥齐合天地公司的总经理丁国培显然承受着比一般企业家更为深重的道德评判。从他对媒体非常谨慎的态度可以发现,如今已拥有环保达标厂房、宽大明亮办公室的拆解企业,依然为起步时对当地环境造成的破坏背负着骂名。


    一个行业惊人的发展速度


    在金属物资属国家调拨的重要生产资料的年代,民营企业等米下锅,四处搜寻原材料。据统计,当时台州工业每年大约需要钢材12万吨。而国家计划配给的只有0.7万吨,且计划兑现率仅为30-40%,仅为台州所需的2.3%。
    这给路桥拆解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


    1996年,路桥年拆解量达到20万吨;到2003年,路桥拆解量达到130万吨;去年,路桥拆解量已达到230万吨。
    据相关资料显示,每利用一吨再生铜,可减少采矿151吨,减少排放2吨二氧化硫、节水600吨;每利用一吨再生铝,可节约用电1万6千多度、减少排放淤泥3吨。


    折解业为当地提供了铜、铝、不锈钢等价廉物美的原材料。据称,路桥民企生产的80%的原材料,都来自路桥的折解业。拆解业的崛起也使路桥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废旧物资集散地。旧钢材市场,旧五金市场,旧橡胶、旧塑料、旧电机等市场相继而生。废旧金属经过拆解者的分割组合,分类出售,如薄板、矽钢片等,大的做家用电器的冲压件,小的做垫圈,厚的做小农具和小商品中的合页,薄的做轴承密封圈等,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一个台州人的敏锐意识和行动


    1987年,在外打工了6年的丁国培回到路桥,发现和他脑海中的故乡完全不同,每家每户都陷入拆废旧机器的狂热之中。走在路上,叮叮咚咚之声不绝于耳。


    在帮着家里拆了几台旧电机之后,这个精明的木匠马上意识到其中的商机。不满足只赚点手工费的他,开始进入废旧设备回收行业,做起了矽钢片买卖。


    和许多勤快聪明的企业家一样,丁国培渐渐做大,1992年,他拥有了一家公司,并开始将触角伸向海外。当记者问起只有初中文化的丁国培,怎么会想到和荷兰人去做生意时,他顿了一下:“荷兰人给我们带来利润和最新的环保理念与技术。”


    资本的逐利性让丁国培以及其他同时起步的大小作坊开始不分昼夜地工作。据丁国培回忆,大部分作坊将拆解之后的废久电机露天焚烧,直到分离出金属,“那个时候虽然还没有环保意识,但是大家也明白,这是脏的、是不好的。”他说。

拆解业曾造成一定污染


    所谓的拆解,其实就是把国内和进口的旧机械、车床、电机等废旧物资买回来,有修好可再用的小机床、电机等,清洗、修理好供给小厂继续使用;不可修理的,就分类回收拆解成钢铁、铜、铝等金属,用做工业原料。


    台州的拆解业曾给当地造成一定的污染:在路桥峰江街道一带,农民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到处堆满拆解下来的旧设备,随地拆解造成油污满地四处横流,而渗漏的油污,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危害了人畜健康;电机的漆包线若不把漆皮烧掉就拆不出来,这东西烧起来黑烟滚滚,遮天蔽日,臭气熏天,104国道常常笼罩在浓烟中,客车过处,白天有时都得开大灯,而乘客则无不掩鼻。据称,当地酸雨增多,这也与拆解业有关。


    技术升级才是企业成长的保障


    “当时隐约有种感觉,这样烧下去是不行的,”丁国培回忆:“不是赚一票就走,我想把企业做强做大。”“再说了,如果连自己也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那么即使赚再多的钱也会就此罢手。”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丁国培还没有像现在那么时髦,张口就是循环经济、自主创新这些新词。但是他已经在琢磨,怎么才能让自己工厂里的浓烟减少一点。


    在丁国培苦苦思索却没有答案的关头,家里翻出了一件旧衣服———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亲戚寄过来的,尽管当时在城里已不流行了,但在丁国培家里却成了抢手货,兄弟都争着要。“没有什么东西是垃圾,它们只是放错了地方,”丁国培说:“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只要我们更新拆解的技术,把二次污染降到最低程度,那么肯定是个利国利民的行业。”


    这种并不太具体的感觉让丁国培付出了100万的代价,
  • 举报
关闭
同类资讯头条
  • 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