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钢价的逐步回升,让去年挣扎在供大于求甚至破产边缘的国内钢铁企业终于舒了一口气,而更严峻的挑战其实已经到来。在目前国内钢铁集中度迟迟上不去的尴尬局面下,能源、
原材料的紧张日益明显,对环保的审核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中国的钢铁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蓝海”——不是跟着产能走,而是跟着市场走。
日前刚刚结束的“我的钢铁网”2007中国钢铁产业形势报告会,为中国的钢铁行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把脉。一些政府和研究院专家指出了目前中国钢铁企业已经和即将面临的挑战,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是他们必提的话题。
对国内钢铁企业来说,由于整个生存环境目前还处在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阶段,需求并不需要他们过分担心,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一点不比供应短缺时代低。同时,在需求旺盛、企业纷纷扩产的情况下,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提上日程。比如,我国的钢铁行业超过52%的产能集中于缺水地区,由于铁矿石的需求和进口量越来越大,近几年的长期合同谈判价格一直在飞速上涨。
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透露,明年宏观调控的方式,除了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以资源利用率、污染排放水平等为指标的行业准入条件将成为一个新门槛。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走到尽头。
对国内钢铁企业来说,除了行业平均成本这第一条生死线以外,环保和能源压力将成为未来的第二条生死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世俊指出,钢铁企业靠规模大就能赚钱的时代很快会过去,未来的资源会越来越紧张,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按照市场的方向,做强做专才能找到他们的“蓝海”。
根据我国钢铁行业的进口数据,钢铁进口量连续三年下降,但进口金额却一直在上升,说明钢铁产业还有很大的不能自给空间,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及时转变数量型增长方式,重视技术创新。
李世俊给了新进者和老钢企一些新鲜的建议。他指出,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只有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方移向需求方,从关注、比超竞争对手转向为买方提供高附加值产品,才能找到自己的“蓝海”。
以造船业为例,不应该是船舶造得多,钢厂就要拼命去生产各种各样的造船用中厚板,而是应考虑所在地区到底在生产什么种类的船,比如沪东造船厂今后要生产的是LNG船,像宝钢等上海钢铁企业就应重点发展-60摄氏度可以用的造船板。另外,货运提速带来的列车更新,也将为新的钢材产品带来商机。
更长远的方向是,关注国际产业的转移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国际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目前机电产品的出口占据了全部出口额的54.9%,而全球的机械制造业也越来越多地向中国转移,如果钢材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多多研究所在地区的机械制造业具体情况,就将为核心竞争力的营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