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过去。随着岁月悠悠远去的脚步,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慢慢合上充满艰辛而又令人振奋的2004画卷,以不俗的表现和辉煌的业绩定格在历史的长河。据统计,截至2004年11月底,我国铜材产量达381.06万吨,超出2003年全年产量61万吨,同比增长18.99%;铝材产量400.31万吨,同比增长21.53%。预计2004年全年的铜、铝材产量将双双突破400万吨,达到有史以来最好水平。镁和钛也有不俗的表现,预计全年金属镁产量将达到42万吨左右,出口量将超过35万吨;海绵钛产量突破5000吨大关,钛材产量预计将超过8000吨。可以毫无愧色地说,2004年,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在世界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振奋人心的倾情舞蹈,以其卓越的表现,吹响了进军世界强国的号角。
面对原材料涨价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双重压力,在产业转型和资本的碰撞中,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走过了2004年不平凡的岁月。从发展的趋势看,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将由此而进入一个稳定的高速发展年代,行业正在逐步滤去浮躁和喧嚣,以更加成熟和理智的面貌,沿着市场轨道走向国际市场。2005年仍将是中国有色加工业实现整体提升的关键年。@
铝型材行业进入后圈地时代
据初步统计,2004年中国铝型材产量可达280万~300万吨左右,有7家企业的产品首次登上中国名牌产品目录,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在一年的市场变化中,铝型材行业被提及最多的词有三个:转型、工业型材和出口,形象地概括了整个行业的年度特征。
中国铝型材发展至今,铝型材厂密集的地域除了广东南海大沥之外,浙江的湖州吴江一带,江苏的昆山江阴无锡一带,山东淄博烟台一带,辽宁营口大石桥一带,河南长葛等区域都在显形,成为新兴的铝型材企业区域密集地。与当初的“东北轻”、“西北铝”和“西南铝”构成的北、西、南的三角分布相对应,逐步形成了以大沥为代表的珠三角、以江浙为代表的长三角、以辽鲁为代表的环渤海湾的南、东、北新三角分布,一些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比例也在不断增长。
外资的进入和区域势力的崛起,直接的结果就是加剧了行业的竞争。为了避免在弱肉强食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有先见的企业纷纷开始转型。目前,转型的普遍渠道就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工艺水平,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为了降低市场风险,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部分铝型材企业开始涉足新的领域,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产能最大的亚洲铝厂有限公司投资30亿港元在肇庆兴建“亚洲铝业城”,生产高精度铝合金板带材,堪称这次转型过程中的经典之作。
技术、设备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链的渗透都需要巨额资本的支撑,这单靠企业自身生产的积累已经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为此,具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涉足资本市场。亚洲铝厂已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兴发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完成辅导期,即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凤铝铝业有限公司也顺利进入辅导期。
工业型材,特别是大型的交通运输铝型材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市场魅力,赢得了众多资本的青睐。2004年,国内新建和扩建的大型铝型材挤压项目24个,生产能力达28万吨/年。山东丛林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8台各种吨位挤压机的工业型材生产基地,东北铝型材巨舰辽宁忠旺集团则兴建了一条125MN的油压双动铝材挤压生产线,该公司还计划建设80MN及50MN的挤压生产线各一条。据了解,兴发和风铝也在筹划建设大铝材挤压生产线,准备介入大型工业铝型材的生产。西北铝、湖南经阁等企业也在不断加大工业型材的投入。全国铝材出口最大企业台山市金桥铝材集团斥资2300万美元兴建新厂,主要生产交通运输业使用的铝型材和硬合金的铝型材。
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的集中,设备技术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使中国铝型材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大幅度提升,铝型材的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不断扩大,以出口为主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朗化。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中国铝型材的净出口量将达20万吨以上,与2003年相比翻了一番。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产品品质的日益提高以及市场适应性的进一步加强,今后的几年内,中国铝型材的出口将会进一步增长,净出口量将会逐年上升,中国逐步成为世界铝型材的净出口大国。
应该承认,目前,中国已成为铝型材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但要成为一个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需要努力。从市场的角度看,中国铝型材行业已经进入后圈地时代,规模的扩张已经不是首要目标。今后几年,建筑铝型材消费量已进入平稳期,市场需求将相对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市场的亮点在工业铝型材与扩大建筑铝型材的出口量。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铝型材行业还有很多软肋,小挤压机过多,结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技术开发力量薄弱,模具寿命过短,能耗高,废弃物排放不尽人意等等,仍然是摆放在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