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泰德汽车轴承有限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但它的“市场年龄”只有短短几年。2001年底濒临破产的老国有企业青岛轴承厂改制时,泰德公司一无资金,二无市场,4年后年产值却猛增10余倍。在国内同行业中,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产量增幅位居全国第一。
泰德公司的“泰德”品牌,2001年时还不为人知,但到了2005年底,“泰德”在国内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轴承市场上的占有率却跃居国内首位,与另外两家国外品牌三分天下,成为该领域惟一能与国外品牌抗衡的自主品牌。
去年,全国年产值达到500万元的规模以上轴承制造企业共有97家,泰德公司仅排名第89位,是名副其实的“小字辈”。然而,若论成长速度和单品种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泰德”是国内轴承制造行业里当之无愧的“小巨人”。
那么,“泰德”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重压下的抉择
与大部分老国有企业一样,青岛轴承厂机制上的弊病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爆发期,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与市场严重疏离……这些病症一步步地把青岛轴承厂拖入谷底。到了2000年,这家长期以来为拖拉机、三轮车配套的轴承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
在这一关键时刻,时任青岛轴承厂厂长的张新生、副厂长牛昕光根据自己多年在轴承行业积累的经验,以及对这一行业的独特认知,做出一个使青岛轴承厂得以浴火重生的决定。他们认为,国内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汽车轴承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直到2000年,国内汽车轴承的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轴承厂完全可以锁定汽车轴承领域一两种产品,集中力量开展自主创新,逐步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2001年12月,由青岛轴承厂以部分机械设备入股,联合另外几家股东改制而成的股份制企业———青岛泰德汽车轴承有限公司成立,新公司拥有的98名职工,全部从原青岛轴承厂选拔上岗。这时候的泰德公司,只有8万元流动资金。
泰德公司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想方设法延揽技术人才。该公司经营层深知,如果不能依靠技术人员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所谓浴火重生只能是痴人说梦。
原青岛轴承厂技术部门负责人陈升儒,是一位在轴承行业浸淫了数十年的专家,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后因轴承厂处于半停产状态、无法施展才能而被其他企业“挖”走。泰德公司组建后,立即委派管理部经理张锡奎“三顾茅庐”,凭真情将陈升儒请了回来。
经过努力,泰德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聚合起一批技术人才,组建起一个具备相当研发实力的技术攻关小组。